
1
事件全解析:风暴从何而来?
2025年2月以来,坦桑尼亚工贸部突查达累斯萨拉姆Kariakoo市场,7900家外资商铺被查,4796人遭驱逐,引发华人社群震动。这场看似突发的执法风暴,实则是三重矛盾的集中爆发:

图 | Kariakoo市场
1️⃣ 法律红线:坦桑《外资法》明确规定,外资仅限批发(注册资本10万美元起),但大量商家以批发名义行零售之实,挤压本土小微商户生存空间。
2️⃣ 大选压力:2025年大选在即,占选民32%的中小商人群体成关键票仓,政府需平衡外资贡献与民意诉求。
3️⃣文化冲突:全中文店招、封闭供应链体系,加剧“经济殖民”质疑,触发本土保护情绪。
2
执法逻辑:政府究竟在打击什么?
- 精准目标 :混合经营(批发+零售)商铺成重点,稽查报告显示81%被查中企涉及零售。

图 | Kariakoo市场
- 合规漏洞 :62%涉事商家存在“用本地员工名义注册”“证照未随业务变更”等隐患。
- 文化整改 :商业标识须以斯瓦西里语/英语为主(中文占比建议不要超过30%或做缩小处理)。
3
董事长以商会会长身份与各部长展开讨论
中国各商会与坦桑尼亚投资部、劳工部、工贸部、内政部四大部门部长召开紧急会议,历经两小时,就Kariakoo事件明确三点:

图 | 投资部会议室
1️⃣ 非排华定性 :执法针对所有外资违规零售(恰好中国商户在坦基数大)。
2️⃣ 法律红线 :批发/零售须严格切割,政府承诺保护合规企业,严查过度执法。
3️⃣ 文化适配 :商业标识须以斯瓦西里语/英语为主(中文建议不要超版面30%或做缩小处理)。
4
风暴背后的机遇
Kariakoo事件不是中国资本的退场信号,而是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必然阵痛。当散户型淘金者退场,拥有政府背书、系统化支持的园区企业,正在成为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赢家。

图 | 繁忙的达市港口